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天天配资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《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》明确表态: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\"存量时代\",不再大拆大建。
这个消息一出,网上就有人说,征地结束了,钢材水泥的好日子到头了,中国经济要失去重要推动力了。真的是这样吗?

从\"推土机模式\"到\"绣花功夫\"
过去几十年,中国城市化就像开足马力的推土机,哪里旧了就推倒重来。数据显示,2000年到2020年,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了78%,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.2万平方公里扩张到6.1万平方公里。那时候的口号是\"三年大变样,五年新面貌\",不少城市为了快速改变面貌,动辄拆掉整个街区,建起崭新的高楼大厦。
但现在情况变了,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.2%,增长速度明显放缓,每年提升幅度不到1个百分点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。很多城市在快速扩张中丢失了历史文脉,千城一面的问题突出,居民对推倒重来的方式也越来越不满意。

这种转变是因为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,全国适宜建设的土地只有38万平方公里,而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已经接近11万平方公里,继续大规模扩张显然不现实。
其次是环境承载力到了极限,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\"城市病\":交通拥堵、内涝频发、空气质量下降。最关键的是,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再满足于\"有房住\",而是要\"住得好\"。

按照新的政策要求,城市更新项目拆除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能超过现状总面积的20%,拆建比不能超过2倍天天配资,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能低于50%。这些硬性指标彻底改变了过去\"一拆了之\"的简单做法。政策还特别强调,不能随意拆除老建筑、搬迁居民、砍伐老树,要采用\"绣花\"功夫进行精细化改造。
存量更新给普通人带来什么?
这种转变对普通人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?最直观的变化是住房成本可能趋于稳定。过去大拆大建往往推高房价,因为拆迁成本巨大,开发商必须通过高房价来覆盖成本。

现在改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,成本大幅降低,房价上涨压力也会减轻。住建部数据显示,通过存量更新改造的项目,居民购房成本普遍比周边新房低15%-20%。
更重要的是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,以上海静安区彭一小区为例,这个老旧小区通过\"原拆原建\"方式,在不改变原有居住格局的基础上,增加了电梯、改善了厨卫设施、完善了停车配套。
居民们既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居住条件,又保持了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生活习惯。类似的改造正在全国各地铺开,2025年计划新增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。

城市更新还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变化,传统的拆迁重建主要依靠建筑工人,现在的存量更新需要更多技术工人:水电改造师傅、适老化设施安装工、绿化养护员等,这些工作技术含量更高,收入也更稳定。
城市文化传承也得到了更好保护,过去动辄夷平一个街区的做法,让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消失了。现在强调\"应保尽保\",青岛四方路街区的里院建筑、贵阳\"新印1950\"文创园区都是在保护中发展的典型案例。这些地方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,还成为年轻人的新打卡地,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。

传统建材行业真的要凉凉?天天配资
有观点认为,不再大拆大建意味着钢材、水泥、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的狂飙时代结束了。这种判断过于绝对,虽然这些行业的总需求量确实在下降,但结构性机会依然很多。
存量更新并不等于零拆建,住建部统计显示,全国现有各类危旧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,这些建筑存在安全隐患,必须拆除重建。仅城中村改造一项,就涉及约170万套房屋。这些项目虽然规模相比过去有所减少,但仍然能带动可观的建材需求。

更重要的是,存量更新对建材品质要求更高。传统的粗放建设可能用普通水泥、普通钢材就行了,但现在要求绿色环保、节能降碳。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,节能门窗的使用率要达到100%,新型保温材料、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。
2025年前8个月,虽然普通水泥产量下降了4.8%,但高性能管材需求增长了12%;平板玻璃产量下滑,但光伏玻璃、节能玻璃需求增速超过20%。这说明行业不是在萎缩,而是在升级,那些能够提供高品质、绿色化产品的企业,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
建材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。过去就是简单的产品买卖,现在要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比如做防水材料的企业,现在不仅要提供防水产品,还要提供设计、施工、维护一体化服务。这种转型让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商变成了服务提供商,利润率反而提升了。
另外,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其实很庞大。有机构预测,2025年整个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,其中直接带动建材消费超过1万亿元。这个数字并不小,关键是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,谁能适应新需求,谁就能抓住机会。

新时代藏着哪些新机遇?
存量时代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。一是技术升级带来的产品创新机会。智能家居产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越来越受欢迎,自清洁瓷砖、智能马桶、适老化扶手等产品需求大增。一些专门做适老化改造的企业,年营收增长率超过50%。
二是服务模式创新,企业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附加值大幅提升。比如有的装修公司专门针对老旧小区推出\"一站式改造服务\",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维护全包,虽然单个项目规模不大,但利润率很高。

三是新兴业态崛起,城市更新催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,比如通过REITs融资进行长期持有运营,通过EPC总承包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,这些新模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四是县域市场的新机会,随着城市更新政策向县城延伸,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。这些地方的改造需求刚刚开始释放,对于那些能够下沉渠道、提供性价比产品的企业来说,是个很好的机会。

当然,转型过程中也会有阵痛。一些技术落后、产能过剩的企业确实面临淘汰压力。但这正是行业洗牌升级的必经之路,优胜劣汰之后,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会更高。
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,不是经济发展动力的终结,而是发展模式的升级。从简单的拆了建、建了拆,到精细化的改造提升,这种变化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进步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意味着更宜居的城市环境、更稳定的住房成本、更丰富的就业机会。对于企业来说,虽然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,但新的精细化、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开启,机遇依然很多,关键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