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欧盟的支持下富隆咨询,乌克兰有能力持续战斗,恢复其所有领土的原始版图。2025年9月2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番表态让欧洲盟友措手不及。此前,特朗普曾多次暗示可能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,甚至被曝出与普京讨论“冻结战线”的方案。然而,此次他不仅罕见承认自己“错了”,还高调支持乌克兰“夺回全部领土”。
细看特朗普的承诺,三个前提条件暴露了真实意图:时间、耐心以及欧洲的财政支持。换言之,美国只出口号,欧洲出钱。这种“隔岸观火”的策略与其说是支持乌克兰,不如说是将欧洲绑上战车,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买单。
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始终充满矛盾。2025年初,其团队被曝起草了三种解决方案:冻结当前战线、设立非军事区、在乌东部建立“自治区”。这些方案共同点是要求乌克兰割让土地并放弃加入北约。到了7月,特朗普突然对俄强硬富隆咨询,甚至给出“10天期限”要求普京达成和平协议,否则将面临制裁。这种反复背后是美国的战略调整,通过施压俄罗斯和捆绑欧洲最大化自身利益。
特朗普的“变脸”逻辑始终如一,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掌控权。例如,他要求北约承担对乌武器费用,美国仅负责生产。他指责欧洲采购俄罗斯能源“可耻”,却无视欧洲因制裁承受的经济损失。这种策略既安抚了国内主张对俄强硬的鹰派,又将压力转嫁给欧洲,凸显其“美国优先”的底层逻辑。
经济上富隆咨询,军援乌克兰已让欧盟承诺约510亿美元军事援助,但内部分歧严重,东欧国家主张对俄强硬,西欧则更关注经济代价与能源安全。美国军援资金的90%流回本国军工企业,欧洲却在能源危机中承受高价天然气。德国经济因俄气断供遭受重创,而美国企业借机抢占欧洲能源市场。
安全上,欧洲陷入“派兵悖论”。特朗普要求欧洲组建20万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,但欧洲军队规模萎缩,缺乏与俄对抗的关键能力。法国和英国虽倡议“志愿联盟”,但德国、波兰等国明确拒绝派兵,担心直接卷入与俄罗斯的战争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公开质疑北约核保护伞的可靠性,迫使欧洲加速“战略自主”,但马克龙倡导的“欧洲核威慑”因内部分歧悬置。欧洲既无力独立保障乌克兰安全,又无法摆脱对美国军事依赖。
俄乌冲突中,美国军工企业成为不折不扣的“暴利收割机”。自冲突爆发以来,美国对乌军事援助超过560亿美元,其中35个联邦州获得417亿美元合同,雷神、通用动力等公司与五角大楼签署了数十亿美元订单。军工五巨头(洛克希德·马丁、雷神等)股价在2022年平均涨幅超过20%,市值增加数百亿美元。美国国防部甚至直言,对乌军援“强化了美国国防工业基础”。例如,洛克希德·马丁将“海马斯”火箭炮年产量从60套提升至96套,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产量翻倍。
这种“战争经济”的闭环运作,美国拨款军援→资金流入本土军工企业→欧洲分摊成本→冲突持续催生新需求。正如美国务卿布林肯所说,“援乌资金90%流向美国工厂,创造就业促进增长”。
欧洲领导人曾试图反抗。2025年初,法德等国推动俄乌和谈,但美国直接绕过欧洲与俄罗斯接触。慕尼黑安全会议上,欧洲盟友对特朗普团队的方案强烈反对,但美国以“停止军援”要挟乌克兰谈判。欧洲的困境在于,拒绝美国要求可能导致乌克兰溃败,顺从则需承担无限成本。
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寻求突围。法国主张“战略自主”,推动欧盟减少对美依赖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公开反对无底线军援。德国则强调“派兵须由议会决定”。然而,欧洲军事短板难以弥补,缺乏精确制导导弹、情报收集和核威慑能力,仍需要美国“托底”。正如兰德公司专家指出,“没有美国,欧洲无法有效威慑俄罗斯”。
特朗普的联大讲话看似是乌克兰的“强心剂”,实则是欧洲的“催命符”。美国通过操控冲突节奏,让欧洲在安全焦虑和经济失血中不断妥协。乌克兰战场上的每一发炮弹都在为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财报添砖加瓦。当欧洲的鲜血和财富成为美国博弈的筹码富隆咨询,谁还能定义这场战争的“正义”?或许,真正的冲突不在乌克兰平原,而在大西洋两岸的信任裂谷中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